一、合金成分檢測:確保 “基礎性能合格”
合金成分直接決定陽極的電化學特性(如電位、電流效率),是質量檢測的 “第一道門檻”,需重點控制主合金元素含量和雜質元素上限。
1. 檢測項目
主合金元素:鋁(基體)、鋅、銦、錫(AC 系列核心元素,用于穩定電位、抑制自腐蝕)、錳(部分型號添加,提升耐蝕性)。
雜質元素:鐵、銅、硅(會加速陽極自腐蝕,降低電流效率,需嚴格限制)。
2. 檢測方法
精準檢測:采用電感耦合等離子體發射光譜法(ICP-OES) 或原子吸收光譜法(AAS) ,可精確測定各元素含量(精度達 0.001%),是實驗室權威方法。
快速篩查:現場或工廠可使用X 射線熒光光譜法(XRF) ,無需破壞樣品,10 分鐘內完成元素定性與半定量分析,適合批量初檢。
3. 判定標準
以主流的 AC 系列陽極(GB/T 4948)為例:
主元素:Zn 4.0%~6.0%、In 0.015%~0.05%、Sn 0.02%~0.08%,余量為 Al;
雜質:Fe≤0.12%、Cu≤0.01%、Si≤0.10%,超限時會導致陽極 “無效消耗”(自腐蝕過快),直接判定不合格。
二、物理性能與外觀檢測:確保 “結構完整、易安裝”
物理性能和外觀直接影響陽極的安裝可靠性和使用壽命,需檢測尺寸偏差、機械強度、表面質量、內部缺陷。
1. 尺寸偏差
檢測方法:用卡尺、卷尺測量陽極的長度、寬度、厚度(或直徑,針對管狀陽極),重點核查安裝孔位置、螺紋規格(若有)。
判定標準:尺寸偏差需符合設計圖紙或標準要求(如長度偏差≤±2mm,安裝孔位置偏差≤±1mm),避免因尺寸不符導致安裝困難。
2. 機械強度(主要檢測硬度)
檢測方法:采用布氏硬度計(HB)在陽極表面選取 3 個以上測點(避開邊緣和缺陷),測量硬度值。
判定標準:硬度≥25HB(AC 系列),確保陽極在運輸、安裝過程中不易變形或碎裂。
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