一、防護范圍與靈活性
固定式避雷針:
防護范圍由固定高度決定(依據 “滾球法” 計算,高度固定則保護半徑固定,如 20 米高避雷針的保護半徑約 25 米),無法適配場景內臨時增加的高設備(如工地新增塔吊)或臨時擴大的防護區域,靈活性差。
升降避雷針:
防護范圍可隨高度同步調整 —— 高度升高時保護半徑擴大(如 10 米高保護半徑約 15 米,升至 20 米時保護半徑約 25 米),能應對臨時增加的設備、擴大的防護區域(如戶外活動臨時搭建的舞臺、工地新增的施工機械),防護靈活性極強。
二、適用場景差異
這是兩者最核心的區別之一,直接由 “高度是否可調” 決定:
1. 固定式避雷針適用場景
長期固定的重要設施:如高層建筑(樓頂固定高度避雷針)、通信基站(塔頂端固定接閃器)、機場跑道、大型場館(如體育館)、工廠廠區 —— 這些場景的防護區域、設備高度長期不變,需長期穩定的防雷保護。
對靈活性無需求的普通場所:如住宅小區、普通辦公樓、倉庫,無需臨時調整防護范圍,固定高度即可滿足需求。
2. 升降避雷針適用場景
臨時 / 動態場景:建筑工地(隨施工進度調整高度,保護塔吊、工人宿舍)、戶外活動現場(如演唱會、展會,臨時搭建后需快速撤場)、應急救援現場(如地震后臨時安置點,快速部署防護)。
景觀敏感區域:古建筑(如故宮角樓,可偽裝成 “寶頂”,平時降為低高度不破壞景觀,雷電時升起)、園林景區、城市地標(如廣場雕塑旁,避免固定高桿破壞視覺協調)。
軍事 / 特殊領域:移動雷達站、野戰指揮所(需隨部隊轉移,快速部署防雷)、野外科研站(臨時增加設備時調整防護高度)。
|